Stay updated with the artist's latest information.

Press release&Articles
From the studio
scroll

From new work to behind-the-scenes stories, this is where we share everything happening in the studio.

(PRESS RELEASE&ARTICLES)

Press release

王一亦 | 褶皱中的尘埃

(Apr. 08, 2025)

“在当下,自然地内化再外化”是王一亦的核心坚持之一。然而即使选择“躬身入局”而非隐于市,他很实际地没有改变许多现实环境的动机。在他看来,任一社会片段的改变都绝不是艺术家自身有意驱使。王一亦不限于使用任何已知或未知媒材,将立足点投掷在社会的微观层面,或宏微观视角下被忽视和遮蔽的中观层面,以其独特自然地艺术风格去呈现语言俨然失效的现象与感受。

Press release

走到哪,想到哪 | 艺术家王一亦体察下的“朴素自然”

(Apr. 07, 2025)

“在王一亦的镜头下,一把撑开的伞躺在地面,伞骨与布面之间的阴影与沥青路面的裂纹交错成一首无声的现代诗;斑马线旁的一排红色信号灯延伸到远处,线条与红点交错的画面将现实空间无限延伸……这些图像既非对自然的浪漫化凝视,亦非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式解构,而是一场关于‘工业自然’的视觉辩证法——他掘开城市褶皱中的日常尘埃,显影出被编码为‘无意义’物象背后,那些未被言说的存在本真。”

Article

李沛琪谈王一亦作品|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艺期艺荟转载 (Apr. 08, 2025)

王一亦的作品常记录生活中的“自然”,即生活的本真状态,尤其是工业化城市中人们常见的“自然环境”,而这大多是“工业自然景观”。如《作为同音字的围/维以及唯》,正是城市中惯常的一隅绿化地;如《夜班》,让人想到夜班结束后的某个红绿灯路口;还有《或许只是被遗忘但概率不大》,一把伞静静地躺在地面,它撑开的弧度、投至地面的光影为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所共享。这些“工业自然景观”被平实地记录下来,没有经历变形、夸张或失真,而是忠实于它们的自然形状、质感和色彩,通过曝光、角度调整或物理构图等手段,使其呈现出具象的意义。

Article

李沛琪谈王一亦作品|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思潮转载 (Apr. 08, 2025)

2025年王一亦个展“从哪儿燃起的花火,在散漫飘零... ”于2025年3月8日起在深圳南头古城呈现。展览由策展人张雨卓策划,李沛琪担任特邀评论,精选并展出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数十作件品,展期至2025年4月8日。

Article

走到哪,想到哪 | 艺术家王一亦体察下的“朴素自然”

绝对艺术转载 (Apr. 08, 2025)

“作为一名艺术家,王一亦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将自身的其他社会身份解离,并将所有的社会经验及觉知进行重组,从而生发具有独特意味的作品。从经历的角度,深度参与社会生产和高度竞争并创造所谓‘组织价值’的过程,也许是王一亦区别于许多艺术家的特性,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复合深刻又不悬浮的况味。他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皆源于躬身而下,绝非虚软无力的想象。” ——艺术评论 朱明光

Article

李沛琪谈王一亦作品|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艺厘米转载 (Apr. 07, 2025)

王一亦的作品常记录生活中的“自然”,即生活的本真状态,尤其是工业化城市中人们常见的“自然环境”,而这大多是“工业自然景观”。如《作为同音字的围/维以及唯》,正是城市中惯常的一隅绿化地;如《夜班》,让人想到夜班结束后的某个红绿灯路口;还有《或许只是被遗忘但概率不大》,一把伞静静地躺在地面,它撑开的弧度、投至地面的光影为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所共享。这些“工业自然景观”被平实地记录下来,没有经历变形、夸张或失真,而是忠实于它们的自然形状、质感和色彩,通过曝光、角度调整或物理构图等手段,使其呈现出具象的意义。

Article

李沛琪谈王一亦作品|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一甸艺术转载 (Apr. 03, 2025)

王一亦的作品常记录生活中的“自然”,即生活的本真状态,尤其是工业化城市中人们常见的“自然环境”,而这大多是“工业自然景观”。如《作为同音字的围/维以及唯》,正是城市中惯常的一隅绿化地;如《夜班》,让人想到夜班结束后的某个红绿灯路口;还有《或许只是被遗忘但概率不大》,一把伞静静地躺在地面,它撑开的弧度、投至地面的光影为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所共享。这些“工业自然景观”被平实地记录下来,没有经历变形、夸张或失真,而是忠实于它们的自然形状、质感和色彩,通过曝光、角度调整或物理构图等手段,使其呈现出具象的意义。

Article

李沛琪谈王一亦作品|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Apr. 01, 2025)

2025年王一亦个展“从哪儿燃起的花火,在散漫飘零... ”于2025年3月8日起在深圳南头古城呈现。展览由策展人张雨卓策划,李沛琪担任特邀评论,精选并展出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数十作件品,展期至2025年4月8日。

Article

王一亦:人性物性暧昧中的当下与超脱

(Apr. 22, 2024)

王一亦,生于1984年,中西方跨学科教育和生活经历,并先后取得学士及双硕士学位,现为跨国企业高级专家,其参与编著的专业著作也已被广泛使用。“过去的近二十年我皆以社会生产力的角色赋予自己与组织积极的意义,自然而然并理所当然地拥有了一些体验和收获,当然,也包括思想。”所以,社会生产力角色暂时不会停下,因为这是他当代艺术家角色的基底,并且两种角色间毫无冲突。

Article

工业自然:王一亦的辩证法

可以艺术公司转载 (Apr. 01, 2025)

这些图像既非对自然的浪漫化凝视,亦非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式解构,而是一场关于“工业自然”的视觉辩证法——他掘开城市褶皱中的日常尘埃,显影出被编码为“无意义”物象背后,那些未被言说的存在本真

Press release

本周79场新展 |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广州、深圳、佛山、重庆、成都、武汉、石家庄、香港、台北

(Mar. 23, 2025)

本周国内当代艺术迎来新一轮活力,北京与上海等多地新展陆续启幕。聚焦深圳艺术周,全城联动呈现十余场精彩展览。可以艺术公司在此整理了(2025年3月17日-3月23日)新开幕的79场当代艺术展览信息。

Press release

史上密度最高!深圳80+艺术行程全靠这份地图

(Mar. 21 2025)

往年3月艺术界的高光只在香港。而今年,格局或许要有新变化了 第二届深圳艺术周将于3月23日开幕。我们精选了司期开幕的近80档展览,包含了9个行政区内的70+当代机构。 展览的名单也可谓星光熠熠:既有余友涵、王川、何多苓、李山、徐累、刘薛香成、段正渠、肖全、自松等成熟艺术家,也有陆扬、林科、马灵丽、陈高杰等80、90后。此外还有多档收藏展登场。 该如何玩转艺术周所有展览?请收好这份深圳全城看展地图!

Press release

跨学科艺术家王一亦个人作品展在深圳艺术周期间开幕!

青岛广电转载 (Mar. 15, 2025)

现工作生活于青岛和上海两地的跨学科艺术家王一亦的个展“从哪儿燃起的花火,在散漫飘零...”于2025年3月8日至4月8日在深圳南头古城呈现。展览由策展人张雨卓策划,特邀青岛籍写作者李沛琪作为艺术评论,精选艺术家创作的数十件作品。王一亦近年以动静态影像为核心,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瞬间 — 如泳池、纱窗、孩童五官、废弃烟头等,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挖掘朴素事物背后的情感与意义。

Press release

策展人张雨卓谈王一亦作品|深圳新展|從哪兒燃起的花火,在散漫飄零...

(Mar. 06. 2025)

他通过镜头,让那些被遗忘、不起眼或寻常的“此曾在”显影为时代的种种细节、局部和剪影,并借此隐喻着现实的困顿与虚无。他的个展“从哪儿燃起的花火,在散漫飘零...”,既是一场对碎片和切面的打捞,亦是一次以“亲历者”的视角,对于世间百态的体悟与回应。

Article

Wang Yiyi: Egg Protection Action

2023-08-20

The egg protection action is no longer a kindergarten activity, but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allergory of contemporary art.

Press release

Exhibition|Art Amoy International Art Fair, 2024

(Oct. 14, 2024)

'Cautious language' 150×95cm

Article

Wang Yiyi: The Present and Transcendence inthe Ambiguity of Humanity and Materiality

(Apr. 19, 2024)

What sets Wang Yiyi apart from many artistsis that he can participate deeply in social production and intense competition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reate so-called 'organizational values', which makes his works reach a complex and profound level of reality. His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about society all come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notfrom weak and powerless imagination.